中新网北京11月29日电 第七届西藏智库国际论坛近日在北京召开。论坛主题为“创新与共享”,旨在共同讲好新时代中国发展的西藏故事,深刻探讨和揭示新时代西藏发展进步的内在逻辑,更好地服务西藏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党委书记赵天晓在开幕式上致辞指出,西藏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中国式现代化的一般性规律,也有西藏自身的特点。什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是我们从事西藏研究和关心西藏发展的每一个人都应深入思考的重要的理论、学术和实践问题。
论坛安排了主题发言和六个专题研讨单元,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王小彬、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肖杰围绕2023年中国政府发布的《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实践及其历史性成就》白皮书进行了主题发言。
西藏智库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唯一一家院级西藏研究专业智库,在组织开展涉藏学术研究、对策咨询、对外宣传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举办国际论坛是西藏智库推进国内外涉藏研究学术交流的重要举措。自2017年以来,西藏智库国际论坛连续举办七届,累计有300余位国内专家和来自境外的近百位专家参加。
本次国际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西藏智库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共同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国际合作局给予指导和支持。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社会科学院、四川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传媒大学、西藏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山东大学和来自俄罗斯、波兰等国家的共计50余位专家学者以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深入研讨。(完) 【编辑:曹子健】
中新网衡阳11月29日电 (秦琴 夏文辉)“我与患者成功配对,这是难得的缘分。挽救一个鲜活的生命,是我作为医学生的责任。”面对来自各方的赞赏,南华大学衡阳医学院2023级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刘士瑜如往常一样谦逊平和。
刘士瑜为患者处理伤口。南华大学 供图
11月27日,刘士瑜在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病房完成了造血干细胞的采集。他的造血干细胞将为一名11岁女孩带去生的希望。“这是我力所能及的事,挽救生命,奉献社会,得到大家的支持,我感到非常的荣幸。”刘士瑜说。
救死扶伤、乐于奉献的种子在刘士瑜年少时就已种下。16岁那年,刘士瑜因为摔伤骨折住院。在住院期间,他感受到了来自医务人员的关心和照护。从那时起,他便立志成为一名救死扶伤、为患者缓解病痛的骨科医生。18岁生日那天,刘士瑜送给自己的第一份礼物就是一张献血证。那是刘士瑜第一次献血,并第一次了解到中华骨髓库。后来,他加入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希望有机会为他人带去新的生命希望。
进入大学后,刘士瑜选择医学专业。2023年,刘士瑜成为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目前在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学习。在大学校园里,刘士瑜加入学校的无偿献血队伍,身体力行坚持献血,并带动身边的同学、朋友加入无偿献血的队伍。截至目前,刘士瑜在6年的献血历程中,已参与献血47次,总量共计18200ml,连续2年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
今年7月,在学校上课的他接到了中华骨髓库的电话。原来,他的造血干细胞初配成功。接到消息时,刘士瑜立即同意了高分辨率的进一步检验。
11月初,医生告知刘士瑜将在22日至27日进行造血干细胞的采集,并反复向他确认是否自愿。“我愿意。”刘士瑜在得到了家人的支持后,毫无顾虑地进行造血干细胞采集的前期准备。调整作息、坚持锻炼,他争取以最佳状态迎接这项特殊的任务。
“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刘士瑜说:“不仅是医务人员能做到,各行各业都能为社会献出自己的力量,每个平凡人都能为社会做出力所能及的事。将这份无私奉献的精神传递下去,社会才会越来越美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