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东京11月29日电 (记者 朱晨曦)为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5周年,由日中通信社主办的第26届日中卡拉OK大赛28日晚在东京圆满举行。
本次大赛获得了中国驻日本大使馆文化处、日本外务省及日中友好协会的大力支持,来自中国和日本的33名选手在比赛现场唱响了中日友谊之歌。
经过近两个半小时的比赛,日本选手冈岛瑶凭借一曲《青藏高原》夺得日本人组最优秀奖;中国选手苏日娜凭借一首《雾之川》,斩获中国人组最优秀奖。
日中卡拉OK大赛总监胡文娟表示,今年大赛吸引了年龄跨度广泛的选手参赛,包括5岁的孩童到81岁的长者。这些选手充分展现了音乐的魅力,为观众呈现了一场感官盛宴。
日中卡拉OK大赛实行委员会会长张一帆表示,该赛事将持续成为促进中日友好的平台,通过歌声传递情感,构筑中日友谊的纽带。展望未来,期待第27届赛事再度点燃音乐的热情,为中日文化交流添彩。
值得一提的是,旅日歌手谢鸣与中国观众熟悉的“小鹿纯子”扮演者荒木由美子当晚共同演唱了歌曲《当你老了》的日文版,为现场观众带来了别样的音乐体验。
日中卡拉OK大赛始于1998年,每年举行一次。大赛采用日本人唱中文歌、中国人唱日文歌的独特形式,加深两国民众之间的交流。该赛事汇聚了众多“粉丝”,成为每年一度的中日文化交流盛事。(完) 【编辑:甘甜】
中新网北京11月29日电 (记者 应妮)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研究作为“考古中国”重大项目,29日首次在国家文物局新闻发布会上亮相。该项目已初步构建了东南沿海与岛屿地区距今约8300—3000年的时空框架和社会结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周振宇介绍,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研究2021年项目纳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项目以中国东南沿海和台港澳地区史前文化发展为重心、放眼东南亚和太平洋岛屿,在“考古中国”项目中最具世界视野,意在以面向海洋的视野,揭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形成和早期发展的宏大进程、及其对周边地区的深远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福建省考古研究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合作,积极探寻南岛语族起源的线索,目前已取得重要进展。
平潭岛祠堂后山遗址功能区分布图。国家文物局供图
项目启动后,已系统发掘了浙江井头山遗址,福建平潭岛西营、壳丘头、东花丘和龟山遗址,海南湾仔头和内角等遗址,初步构建了东南沿海与岛屿地区距今约8300—3000年的时空框架和社会结构。
距今约8300—7800年的井头山遗址是我国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海岸贝丘遗址,丰富的泥蚶、海螺、牡蛎、海鱼脊椎骨等遗物,提供了古人开发海洋资源的直接证据。
距今约7300—6500年的西营遗址为一处小型聚落,人骨分析显示出生活在这里的族群与中国南方、东南亚族群有较近的遗传关系。
东花丘遗址出土的陶器。国家文物局供图
壳丘头遗址属中型聚落,距今约6500—5000年,遗址内居住区、餐食加工区、手工业区、垃圾倾倒区等功能分区清晰,文化面貌显示出台湾海峡两岸存在文化关联。
与此同时,西营遗址、壳丘头遗址还发现了目前我国东南沿海岛屿最早的水稻遗存。
东花丘遗址和龟山遗址距今约4000—3200年,其聚落等级高、规模大,仪式区、公共活动区、生活区合理布局,表明这一阶段沿海史前人群社会组织形态、生存模式,以及手工业技术水平、精神世界表达均显示出新的文明程度。
龟山遗址出土的陶器。国家文物局供图
湾仔头和内角两处遗址年代距今约5000—3000年,出土陶器的陶色与纹饰表现出与菲律宾迄今发现年代最早(距今约4200—4000年)的陶器存在相似之处。
周振宇表示,上述研究深化了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史前人群利用海洋资源、以及史前农业文化向东南亚岛屿地区扩散历程的认识,为探索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提供了重要线索,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的重要实证。(完)